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请重新认识你作为程序员的价值

本文是从 Investing in myself: Realizing my value as a programmer 这篇文章翻译而来。
作为一个程序员,你需要认识到,你有无价的技能需要你去驾驭。投资者们早就知道这些,他们用成捆成捆的现金让你们为他开发出将来有一天能够赚钱的东西。 大公司们知道优秀开发者的价值,他们有时候会为了留下他们的顶级人才而屈膝媚颜。具有很好的编程技能,每个人都会重视你,但为什么程序员自己却不把自己的 这种天赋当回事儿呢?
我知道很多优秀的程序员数十年都是在帮助别人实现知识产权上的财富,但却只花很少的时间用在开发自己的软件上。领工资很容易,你很容易满足于个 人的这点成就,但当你把自己放在对这些软件的知识产权的背景下时,很多程序员的口袋都是空空如也。投资者和老板们利用程序员开发出属于他们的知识产权的产 品。他们长期以来用高价换取程序员的时间,通常在几年后程序员发展转移到其他目标上,老板们会找到新的人继续充实他们的知识产权的口袋。
当我回首这十几年,我看到有大量的财富来来去去,而最终剩下来的只有我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开发的软件。我在自己的产权领域投入时间和精力,而这些 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所产生的价值突然间开始膨胀。我最近读了一篇文章,说的是劝投资者应不惜代价把优秀的程序员留在身边。不管让他们开发什么,主要把他们 留下,让他们为你的知识产权增加内容,总比失去这些天才要好。读到这里,我算算自己拥有的知识产权和所投入的时间,我质问自己为什么没有花更多的时间来充 实自己的知识产权的口袋?我记下来那篇文章里对投资者的谏言,我决心要更多的对自己投资。

本文转载自: 外刊IT评论 http://www.aqee.net/ 

辣味?


有句话叫:“葱辣眼,蒜辣心,辣椒辣到腚跟心,韭菜辣到脖项筋,生姜辣到脑顶心”。

葱的鳞片里含有一种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是蒜素。这种东西平时被葱的皮包住,在葱白里。当剥去表皮后,就马上四周扩散,刺激人鼻子、眼睛!
大蒜中含有20%的挥发油,内含蒜氨酸。蒜氨酸没有挥发性,也没有臭味,只有在切蒜的时候,蒜氨酸在蒜酶的作用下才分解有臭味的蒜素。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素及二氢辣椒素两种,这两种化合物不挥发,但对人体的表皮有组织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人的嘴唇上和口腔内的皮肤比较娇嫩,一接触到辣椒素,就会被它刺激得火辣辣的了。如果你把辣椒汁溅到眼中、脸上,也同样难受。
辣椒中含有一 种发散热量的物质,辣椒素。辣椒素能影响味蕾、神经细胞和鼻黏膜。因此形成了我们通常感觉到的辣味。
很多人都以为“辣”是人体通过味蕾直接尝到的,其实不然。科学家研究出的结果表明:“辣”,并不为人体本身所具备的感觉,这只属于人体的痛觉,就是说,你感受到的辣,就像你感受到的痛一样,只不过刺激的是你的味觉罢了。   
也就是说,人们常说的五味“酸甜苦辣咸”中,辣味其实并不是味觉的范畴,而是属于触觉的范畴。简单的例子就是:你用糖水、盐水等涂到手臂上,是不会有感觉的,但是辣椒水接触到皮肤就能感觉到“辣”,同理,辣椒吃到嘴里舌头感受到的其实并不是辣“味”,而是身体对触觉的反应。

================
所以我想喜欢吃辣的四川人也许多少有点受虐倾向


=====================================================
胡椒碱是一种生物碱,与胡椒脂碱chavicine,为胡椒碱之同分异构体)同是黑胡椒辣味的来源主成分[1]。它被使用在某些形式的传统医学杀虫剂中。
辣椒素和胡椒碱所造成的辣味,是借由打开痛觉神经上的TRPV离子通道──用来感受热与酸味的TRPV-1通道而产生的。
此外,胡椒碱被发现能够抑制人体中的细胞色素P4503A4(简称CYP3A4)及P-糖蛋白,两种在新陈代谢异生质物代谢物之运输上有重要地位的[2]。在动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胡椒碱亦会抑制其他在药物代谢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的酶[3][4]。借由抑制药物代谢过程,胡椒碱可能能够提升许多化合物生体利用率。举例来说,胡椒碱能够有效地将姜黄素在人体中的生体利用率提高2000%[5]。由于上述对药物代谢的抑制作用,正在服药中的病人应该小心谨慎地服用胡椒碱,避免产生副作用。
胡椒碱是在1819年,由丹麦科学家汉斯·奥斯特首次发现。
姜黄素很早就作为一种天然色素被用到食品工业中(E100)。它对还原剂稳定,着色力强,不易褪色,但对光、热和铁离子敏感。主要用于罐头、肠类制品、酱卤制品的染色。
也用作酸碱指示剂,pH 7.8(黄)-9.2(红棕)。
姜黄素也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如降血脂抗氧化抗发炎[3]抗动脉粥样硬化等。[4]2004年时发现姜黄素能抑制HIV-1整合酶活性而用于艾滋病的临床试验。[5]此外,抗癌是姜黄素的主要药理活性之一,其抑制肿瘤的作用已在许多动物实验中得到反复证实,其具体抗癌机制已成为近期研究热点。
===========================================================================
姜的辣味成分为姜辣素(姜酚)及分解物6-姜烯酚、8-姜烯酚。姜辣素则是姜酚、姜脑等与生姜有关辣味物质的总称。
对姜辣素的组分研究迄今巳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69年分离出姜酚的结晶体,并确认姜酚是由系列类似化合物组成。这些化合物为【4】-、[6]-、[8]-、[10]-、[12]-姜酚,其中【6】-姜酚含量最高。至此,姜辣素的主要组分已较清楚了,是由多种物质构成的混合 物,各组分物质的分子结构中均含有:3-甲氧基-4-羟基苯基官能团,根据该官能团所连接烃链的不同,可把姜辣素分为姜酚、姜烯酚,副姜油酮、姜酮、姜辣二酮、姜辣二醇等不同类型,各类型结构式见图此外,姜中还存在一些微量的辣素成分,如甲基姜醇,二氢姜醇、甲基姜烯酚、六氢姜黄素等. 姜酚,有人称之为姜辣素、姜醇, 但这些译法不够准确。姜辣素是姜中辣味成分的总 称,因姜酚为其主要成分,常造成两者混称。Gingerose词中含有"os词缀,因此,不考虑其分 子结构,人们常据其词的构成,译为"姜醇",但考虑到Gingerose分子结构中具有酚羟基,而且一般说 来,酚羟基的性质要比醇羟基活泼些,因此,根据"要选择活性高的官能团命名为宜"的原则,应将Gingerose称为姜酚。
目前,明确的姜酚类物质有十多种,包括[6]-、[8]-、[10]-、[12]-姜酚等,这些成分的性质、结构类似,其分子结构中都有C3--羰基和C5-羟基(即β-羟基酮结构),该结构特点使得姜酚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例如,在酸性条件下(ph小于4.5〉下,C4的活泼氢极易与C5的羟基一起脱水形成姜烯酚;在加热或碱性条件下,C4和C5的羟基一起脱水形 成姜烯酚间的碳碳键断裂形成姜酮和相应的醛。姜酚分子中的酚羟基、羰基、羟基官能团使姜酚具有一般酚类、酮类、仲醇类物质的共性,能够发生这些化合物的一般化学反应。侧链的长短、3,5位上的乙酰氧基、芳香环上甲氧基、酚羟基官能团均影响姜酚的生物活性。现认为姜烯酚和姜酮在 生姜中含量极少,是姜在贮存加工过程中姜酚脱水 而成。 在通常情况下,姜酚和姜烯酚为黄色油状液体,易 溶于乙醚、甲醇、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不溶于水和酸,微溶于碱中。姜酚在己烷中得到的晶体熔点在51~ 151之间。重结晶可以得到包括[6]-、[8]-、[10]--姜酚混合物,其重量比为53:17: 30。此结果和姜酚在强碱 溶液中加热水解产生的己醛、辛醛、癸醛的比例一致。 姜烯酚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热时可以发生分解反应,生成姜酮和一些挥发性的醛,主要为己醛和辛醛。姜酚 在210, 230, 2800111处有紫外吸收峰,其中280nm为姜酚的特征吸收峰。姜酚还具有荧光特性,激发波长435nm,发射波长482nm。
6-姜酚 分子量:294.39 8-姜酚868.70 10-姜酚 276.37
各品质的干姜中姜总酚含量平均含量在1.95%,姜酚的含量姜酚含量和种类因生姜的产地变异很大,每100 克干姜中的总姜酚量在0.96-2.96 g;姜酚的含量还因 生长期等而不同。生姜的总姜酚量大于干姜。



====================================================================

辣椒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辣椒素
IUPAC名 8-Methyl-N-vanillyl-trans-6-nonenamide
英文名Capsaicin
别名(E)-N-(4-羟基-3-甲氧基苯)-8-甲基-6-壬烯酰胺
识别
CAS号404-86-4
PubChem1548943
ChemSpider1265957
SMILES
CC(C)/C=C/CCCCC(NCC1=CC(OC)=C(O)C=C1)=O
EINECS206-969-8
ATC代码M02AB01
性质
化学式C18H27NO3
摩尔质量305.41 g·mol−1
熔点62–65 °C
沸点210–220 °C(0.01毫米汞柱)
危险性
欧盟危险性符号
有毒有毒 T
警示术语R:24/25
安全术语S:26-36/37/39-45
MSDS[1]
NFPA 704
NFPA 704.svg
1
2
0
 
若非注明,所有数据来自25 °C,100 kPa。
辣椒素(8-甲基-N-香草基-6-壬烯)是辣椒的活性成分。它对哺乳动物包括人类都有刺激性并可在口腔中产生灼烧感。辣椒素和与其相关一些的化合物并称为辣椒元,它们是辣椒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可能为了对草食动物形成威慑。一般鸟类都不对辣椒元敏感。纯辣椒素是一种斥水亲脂、无色无嗅的结晶或蜡状化合物。

目录

  [隐藏

[编辑]各种类辣椒素

辣椒素是辣椒中的主要辣椒元,二氢辣椒素位居第二。 这两种化合物的辣度差不多是降二氢辣椒素、高二氢辣椒素与高辣椒素的两倍。不同纯辣椒元的稀溶液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辛辣感,但其浓溶液无此感觉。
辣椒素的名称缩写通常情况下相关物质的质量分数史高维尔 指数化学结构式
辣椒素C69%16,000,000辣椒素的结构
二氢辣椒素DHC22%16,000,000二氢辣椒素的结构
降二氢辣椒素NDHC7%9,100,000降二氢辣椒素的结构
高二氢辣椒素HDHC1%8,600,000高二氢辣椒素的结构
高辣椒素HC1%8,600,000高辣椒素的结构

[编辑]使用

[编辑]食品

因为辣椒素触碰到人类体表时将产生灼热感,所以其常被运用在食材中作为香味或灼热感(辛辣感)的来源。食物中灼热感的程度的测量是借由史高维尔指标来测定的。因为辣椒中辣椒素的浓度含量不高,在安全的考量下辣椒遂成为典型辣椒素获得的来源。
减轻口喉中灼热感最好的方法就是服用冷食或是冷饮,像是优酪乳、冰激凌或是牛奶;或可补充甜食,如果汁、糖或糖果。因为纯辣椒素是难溶于水但是可溶于油脂类及纯酒精的,所以常见的建议是吃含油的食物,像是奶油面包、全脂牛奶或是发泡奶油以减轻灼热感(假设含油食物可带走辣椒素)。但这些手法的有效性仍为可疑,因为即使不做任何的处理,灼热感仍会慢慢的消失掉。
电视节目《流言终结者》曾做过实验比较各种坊间常听闻的解辣方式,最后认定仍然是全脂牛奶的效果最好。

[编辑]医疗

可消炎、止痛、治疗肌肉酸痛等。

[编辑]非致命武器

辣椒素也被用应在防暴装备胡椒喷雾中,当喷雾喷中示威人士身体部分时,尤其眼部、黏膜,会使示威者感到非常痛楚。
大量的辣椒素可成为致命毒物,人体在吸取过量辣椒素后,会出现呼吸困难、蓝皮肤及抽搐等症状。在可摄取量方面,儿童比成年人少得多。在印度,一些杀婴案件的凶手是用辣椒素把婴儿辣死的。

[编辑]杀虫

辣椒素也用于杀虫,包括昆虫和其他动物。例如有人把辣椒晒干并磨碎,然后放进雀鸟的饲料内,由于雀鸟不怕辣,松鼠却害怕,因此可用来驱赶松鼠。

[编辑]辣椒素快感

辣椒素快感”是一种通过食用大量富含辣椒素的食物所造成的欣快感。其理论依据为辣椒素所带来的辛辣感使人体释放内啡肽,而足够多的内啡肽通常可使人产生一种类似于"runner's high"的感觉。

[编辑]参见

[编辑]参考

[编辑]外部链接

大蒜素(Allicin)是从葱科葱属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的鳞茎(大蒜头)中提取的一种有机硫化合物,也存在于洋葱和其他葱科植物中。[1] 学名二烯丙基硫代亚磺酸

目录

  [隐藏

[编辑]性质

大蒜素为淡黄色油状液体。具有强烈的大蒜臭、味辣。不溶于水,与乙醇乙醚氯仿互溶。水溶液呈微酸性。对酸稳定,对热碱不稳定。蒸馏时分解。静置时有油状沉淀物产生。不稳定,23°C时可在16小时内分解。[2]

[编辑]生产

一般从大蒜的鳞茎(大蒜头)中提取,也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用间氯过氧苯甲酸氧化二烯丙基二硫醚可得外消旋大蒜素。[3]
1944年首先由 Cavallito 分离出来。[4]

[编辑]产生

一般认为,大蒜素的产生过程是大蒜粉碎后它所含的不稳定的蒜氨酸 (1)经蒜氨酶分解为烯丙次磺酸 (2)和脱氢丙氨酸 (3),
Lyasis Alliin zh.svg
然后不稳定的脱氢丙氨酸 (3)立即分解为丙酮酸,而烯丙次磺酸 (2)则两分子歧化烯丙亚磺酸 (4)与烯丙硫醇 (5),它们继续失水生成大蒜素 (6):[5]
Allicin synthesis.svg
大蒜形成风味的机理与葱头十分相似,但粉碎过程中不会生成具有催泪性的中间体硫丙醛-S-氧化物。大蒜素对昆虫和微生物有一定的毒性,它的产生是大蒜对于昆虫进攻的自我防御机制。[6]

[编辑]分解

大蒜素遇热分解为烯丙次磺酸 (3)和烯丙硫醛 (7),后者在常温下发生Diels-Alder反应,二聚成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 (8)和2-乙烯基-1,3-二硫杂-5-环己烯 (9)等。[7]
Allicin degradation.svg
大蒜素在水和油介质中的分解产物有二烯丙基硫醚(包括二烯丙基一硫醚二烯丙基二硫醚二烯丙基三硫醚二烯丙基四硫醚等)、乙烯基二噻己烯和阿藿烯(Ajoene)等:[8]
Degradation of Allicin zh.svg

[编辑]代谢

在体内很快被吸收。在血液中分解为烯丙硫醇 (2)。后被SAM甲基化为烯丙基甲硫醚 (3),从肺中排出。
一般认为大部分烯丙硫醇会被氧化为烯丙磺酸,类似于从半胱氨酸牛磺酸的转化过程。[8]
Allicin metabolism.svg

[编辑]功效

研究显示大蒜素有抗菌[9]抗真菌[4]消炎抗氧化[10][11][12]抗血栓[13]降血压[14][15]、维持脂蛋白平衡、防治动脉硬化[16][17] 等功效。2009年,Vaidya、Ingold 和 Pratt 的研究表明大蒜素的生物功效主要是由大蒜素分解产生的2-丙烯次磺酸造成的,该化合物不稳定,很快便与体内的自由基发生反应使之失活。[18]

[编辑]用途